9.09.2006

火星编年史——一部徐徐展开的陈旧画卷

《The Martian Chronicles》Ray Bradbury最成功的作品,也是科幻文学中在主流文学界得到很高评价的作品。读这本小说,我们逐渐从地球对火星的殖民过程中体会到两个文明各自的悲哀,以及它们最终不可避免的宿命。

同样作为人类终结的题材,对比《Childhood's End》,这本书抛开了技术的细节,手段不是目的,更为深刻的揭示着男人的愚蠢疯狂和女人的无知麻木,揭示着人类自大的本性和狭隘的内心。作为一本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科幻作品,我们无法再去考证其中的科学性是否符合那时的标准,也不能拿现在的认知去嘲笑当时的幼稚,但是作者在行文中隐含的种种思索(包括政治,宗教,科学,艺术,哲学和最普通的生活琐事)却值得读者在阅读时细细的去品味乃至反思。

从文章的角度,整部小说的语言富有诗意(Ray被认为是“科幻诗人”),文字间蕴含着淡淡的忧伤,这种情感会随着后来在读者内心里不自觉地扩大爆发,但是它不是刚性的,而是慢慢渗入你的内心,占据你的头脑。文章在倒数第二部分——《残留的房屋》达到了最高潮,地球爆发了核战争,火星上的殖民者都回到地球,火星城里的房屋街道空空如也,但机器人依旧一丝不苟的完成既定的任务——烤制早餐,打扫卫生,提供娱乐,诵读诗歌等等,然而一切却没有目的,面包片在烤完掉落桌下后自然会被负责卫生的机器老鼠清理干净,机器会为无人回答的局面挑选一受诗歌在房屋里播放,即时最后这栋房屋被大火毁灭时,机器们依然奋力灭火,试图作出最后的努力——这样的题材很熟悉?不是么?,但是别人却写不到这么好,作者笔下的房屋尽管每人却充满着人的气息,仿佛主人刚刚出门,仿佛这一切只是最普通的一天。整个屋子的每一丝运作细节都能展现在读者眼前,别的作者或许能够把握一间办公室,能够写好一个小时,却很难做到清晰呈现这件普通的火星房屋最后的一天。而这一间相对火星的小事,最终折射出人类那无可挽回的命运。

就像一部画卷,陈旧而布满灰尘,上面多数颜色随时间退去,被虫子住过的洞看上去满目疮痍,然而仅仅在那些偶尔残存的部分,我们看到了最初的画面是何等的宏伟,体会到当年它被气派的挂在大厅里吸引着众人目光时的场景,如今它不紧不慢的展开,我们也知道画卷的主人所属那个大家族最终没落的命运,最后日子里的那些刀剑血色,火光冲天——这或许不是人类最终的命运,但却是Ray Bradbury想给世界的一个警示。